-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8-4-17
|
2008年8月24日湖南《潇湘晨报》文章《俄“富豪体育”拷问中国富豪》,开头引用新华社电文说“曾几何时,苏联式体育体制一直是中国体育的模板。但在1991年以后,俄罗斯的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体育管理部门的民间色彩也越来越重。近年来,钱多得花不出去的俄罗斯富豪们“钟情”积贫积患的民族体育事业,向各单项体育协会猛砸钱甚至亲自担当一把手,形成了颇具俄罗斯特色的“富豪体育”现象。”
文章列举了4位商体结合的模范的事例:俄罗斯冶金巨头投资射击,天然气大老板挽救击剑队,投资专家砸10亿打造摔跤队,金融巨擘培养新“霍尔金娜”等等。俄罗斯富豪投资体育事业,也就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体育商业赞助的性质,是社会办体育,民间办体育。
新华社电文说“对于曾师从苏联的中国人来说,无论是中国的体育管理部门,还是中国的亿万富豪们,是否又从中学习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好,中国人应该思考!
苏联式的体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弊病在于国家财政投资大,纳税人负担重,一切由政府包办,花的精力不少。倾全国之力办竞技,势必影响到其它方面的投资,削减全民福利,体育普及也做得很欠缺。
金牌少了怎么办?前苏联奥运会金牌第一,何其辉煌,俄罗斯金牌少了!金牌不是奥林匹克的核心,不必太在意,全民体育,全民健身,才是重要的。金牌也是可以由少变多的,谁能断言,今后俄罗斯的金牌不能赶超苏联,赶超美国?
本人只不过是鹦鹉学舌,为《潇湘晨报》的文章做些宣传罢了,如果得罪了人,请宽恕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