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7-12-25
|
委曲你们了,被误解的空降兵! 空降兵15军是本次汶川救灾第一梯队,首批次空运抵达的是驻黄陂45师和驻开封43师各一部,央视报道说投入6500名官兵。开封的系43师下辖哪个团不太清楚,黄陂45师肯定有135团的,因为黄继光连系该团二营六连,央视画面上有该连身影,中新社长篇通讯对该连救灾表现作了突出报道。
天公捣乱,空降兵大部队几次放弃伞降,笔者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135团当过兵,为空降兵奉献过青春岁月,至今对空降兵怀有特殊感情,因而特在意空降兵救灾的一举一动,可是天天盯央视荧屏,搜索媒体报道,但空降兵救灾消息特少。仅有的消息是伞降了15名官兵作为“侦察联络小分队”,再就是,偶尔央视有空降兵搜寻转移灾民的画面,却往往一闪而过。
实际救灾的空降兵比最初报道要多,总数有10800名官兵。这是我从新华社一篇通讯中读到的。这就对了——也许正因为几次大部队伞降不成,以及参与救灾的画面和消息很少,许多网民对空降兵救灾表现提出了诸多质疑。
为何几次取消大部队伞降,空军专家说是天气原因,作为曾经的空降兵,我知道这个解释是实情。但该解释——反复在不同场合解释,并未回答上万空降兵都在灾区哪几个县救灾,具体是怎么救灾的?网民疑虑依然难消。
那么空降兵大部队都去了哪里,执行了何种救灾任务?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不过,下面的文字或为有疑虑的网民包括读者提供一个思考向度:
请网民和读者顺我的述说从了解历史开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东西方冷战格局出现有趣现象,中美对抗依旧,中苏交恶紧随。毛泽东学朱元璋,深挖洞、广积粮。中国不计条件(譬如地质条件)、不惜代价搞“大三线”建设,军工板块正好新建或迁移至本次地震重灾区绵阳为中心的方圆300公里的地域内。震前,该地域内集中了核武制造,非商用核反应堆,战略导弹发射井,战机、军用电子、雷达制造,其他军用“危险品”制造,以及大批军工科研机构,这些事关国家安危的“宝贝”,包括远比大熊猫珍贵千万倍(说真话,危急时刻大熊猫不算什么)的国宝级科研专家团队。地震突然袭来,这些“宝贝”是否因地震而引发远比地震本身更大的“灾难”,国宝级的专家团队安危如何——民众和社会也许顾不及考虑,但“北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非常措施。
由谁来执行非常措施,肯定是部队,必须争分夺秒赶到。那么,派什么部队、采用何种手段投送部队最快,答案已不言自明。请注意,新闻报道有时往往隐藏别样信息,只有识货者才能深入挖掘和品味。另据新华社消息,二炮某旅——一支硕士、博士扎堆的高科技部队携大量专用工程装备(电视画面)紧急赶赴灾区,若光用废墟中“挖人”,战斗力肯定不及陆军和武警——还有,空军直升机不算,陆军6个陆航团全部出动(公开报道),甚到民用直升机也加入进来,一部分直升机当然用于空投救灾食品和运送受伤灾民,而另一部分直升机都用于何处呢?这些信息若和“大三线”之历史背景相联系,答案是否恰在不言中?
再换个角度述说。公开报道说,灾区各县武警中队及公安队伍在地震时自身伤亡也不小,那么,各县看守所、监狱、银行、国家粮库,以及各县武装部弹药库、地方民用易燃易爆仓库该由谁来迅速“接管”和守卫?何况任务刻不容缓,容不得“北京”有任何决策迟疑。
好了,我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由此,我必须要说:委曲你们了,英雄的空降兵!尽管你们似乎“默默无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