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经济 感情 创业
查看: 105|回复: 11

"四川"的由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8 16: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的由来引用:
秦灭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县制,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汉初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唐玄宗开元23年(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1001年),将四川一分为四,即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广元)、夔州路(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合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

引用:
  

  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引用:
先秦之时,四川大地上有巴蜀两个兴旺发达的小国家,及至秦军入蜀,实行郡县制,巴蜀两国就成了巴蜀二郡。唐代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按山川地形分中国为十道,其中剑门关以南地区为剑南道。剑南道的东边是山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分为十五道。随后把剑南道分为剑南东道、剑南西道,也称剑南两川。再加上山南道,唐人称作“剑南三川”。故出现“两川”和“三川”的简称。宋代时,四川地区到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统称“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路”或“四川”,这就是四川得名的之始。元代于至远十七年(公元1281年)正式建致“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省治设于成都,四川于此正式建省。明时分全国为十三行省,今四川即为四川省。清初分全国为十八行省,四川行省区域之西北境已至理塘、巴塘等地。辛亥革命后,1935年,四川省被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和西康督察区。建国之初,曾经把原四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公署,1952年撤消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1955年撤消西康省,其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省。1997年,川渝分治,原川东部分地区划归重庆市。

引用:
川:川    river; plain;
      川  :chuān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流形。本义:河流)
    (2)  同本义 [river]
        川,贯川通流水也。――《说文》。按,象水直达之形。
        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管子·度地》
        有川衡。――《周礼·地官》
        利涉大川。――《易·需》
        百川沸腾。――《诗·小雅·十月之交》
        如川之方至。――《诗·小雅·天保》
        川壅为泽。――《左传·宣公十二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  又如:川源(河川的源头);顺尊(取自河川的祭品);川游(游泳渡河);川口(河口);
          川水(江河之水); 川防 (河 堤);川谷(河谷);川坻(河岸);川岗(河畔的山岗)
    (4)  平地;平野 [plain]
          敕勒川,阴山下。――北朝乐府《敕勒川》
    (5)  又如:平川;米粮川;川境(地域);川地(平旷的地带)
    (6)  四川省的简称 [Sichuan province]。如:川盐;川墨;川货;川蜀(四川省)
  

    多人都以为四川的得名是因为这里有众多的河流,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先秦之时,四川大地上有巴蜀两个兴旺发达的小国家,及至秦军入蜀,实行郡县制,巴蜀两国就成了巴蜀二郡。唐代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按山川地形分中国为十道,其中剑门关以南地区为剑南道。剑南道的东边是山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分为十五道。随后把剑南道分为剑南东道、剑南西道,也称剑南两川。再加上山南道,唐人称作“剑南三川”。故出现“两川”和“三川”的简称。宋代时,四川地区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统称“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路”或“四川”,这就是四川得名的之始。元代置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到清代以后就称四川省了。

引用: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乃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后来,秦朝时蜀国“省长”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秦汉时期,天府的美名集中于当时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关中。四川原来并不被称为天府。第一个称四川为天府的,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四川得此美誉的原因是:战国末年至秦汉之交、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我国开发最早、经济最繁荣的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地区,经过连年战乱和天灾人祸,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这一时期的四川经济却在全国跃居首位。

为了把四川营建为天府之国,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进行了“务”、“治”、“制”、“用”,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是治水和开辟对外联系的通道。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岷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全面的开发利用。从秦汉始,四川平原逐渐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和粮食输出区;为了克服“蜀道难”和打通南北通道,我们的祖先所付出的努力是可以与治水相当的。保留在《华阳国志》等书中的五丁移山、石牛开道、武都担土、山分五岭等优美的神话以及四川各地出土的与中原器物相似的文物,就是力证。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蒋介石更是应了一句谶语“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虽然国共合作的武装力量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但得胜的国民党政府却在最后败逃于台湾,人算不如天算。“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历史上名篇《隆中对》中的名句,作者诸葛亮之所以协助河北人刘备得以称帝,恐怕也与谶语“胜不离川”相关吧。三国时候,刘备率一支打打逃逃的乌合之众,却能够保全实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与四川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再说近二十年发生的事情,四川民间有句话叫“要吃粮,找紫阳”,更是说明了四川的长足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当今,只要四川首脑和广大四川人民能够顺应这个渊源,天府之国将仍然是古往今来的富庶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8 17: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长见识啦.谢谢你.call: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08-5-28 17: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是四川人,所以早就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08-5-28 17: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知识的传播者。xia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08-5-28 21: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了,这才知道四川的由来kaixi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08-5-28 22: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学了很多东西,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08-5-28 23: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08-5-29 10: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的海洋..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08-5-30 09: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了很多东西,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08-5-30 16: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知识的传播者。以前还真的不晓得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08-5-30 17: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对历史真了解啊comeo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08-5-30 17: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这么复杂,长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联系|小黑屋|手机版|Feed|Archiver|我看

GMT+8, 2024-10-28 06: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