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8-3-18
|
在殷都故里安陽,有座奇特的建築——文峰塔(又名天寧寺塔),該塔修造于公元952年,據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該塔為磚木結構,塔身上大下小,呈傘狀形式,為國內外所罕見;底座是佛教風格,頂部有一個高約10米的葫蘆狀小塔刹,形制如喇嘛塔,一座塔呈兩種風格,在古宗教建築中又一罕見。除此之外,這座奇塔還存在眾多未解之謎。
奇塔“奇”在何處
一奇,上大下小,呈蓮花狀向上舒展。文峰塔塔高近40米,系磚木結構,為浮雕密簷式佛塔。八角形的塔身立于圓形蓮花座上,蓮瓣共七層,上下交錯,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護塔基,把塔裝飾得美麗壯觀。塔體上身五級出簷,由下往上逐級增大,每層出簷的斗拱又不盡相同。每層的八角簷頭系有銅鐸,微風吹動,叮當作響。塔頂有相輪、塔刹。塔基四周正面,各有一門,其中正南面為真門,余為假門。塔的八角均有巨龍環繞的盤龍柱,並加鐵鏈枷鎖。八根龍柱之間,有八幅磚浮雕,記錄了八個佛傳故事。除此之外,還有二龍戲珠等磚雕,這些浮雕造型生動,神情逼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這樣的建築風格據說在國內僅此一塔。塔頂四周為1米多高的女兒牆,是文峰塔最寬敞的地方,但僅能容納200余人,而塔底几乎不能同時進去3人。在近40米高的塔內,只有72級台階,每個台階几乎高過膝蓋。大多數旅客上到塔頂之后,腿就開始發顫,凡下來的游客腿部大都會酸痛几天,甚至部分游客下不來,因此又有佛祖“顯靈”或“鬧鬼”之說。
二奇,塔刹非傳統尖頂,而是呈高約10米的葫蘆狀,形如喇嘛塔。喇嘛教屬大乘佛教的秘宗,在元代之后才傳入中原,這又給文峰塔增添了更為神奇的色彩。據了解,塔頂的小塔刹大體上和北京北海公園的小白塔相仿,像這樣擁有兩種風格的古代宗教建築在國內並不多見。正因為如此,天寧寺塔一直被認為是“國寶”。
三奇,塔內空無一物。塔,在古印度是墳冢的意思,是供養佛陀的頭發、指甲或佛骨舍利的地方。大多數佛塔內都供有佛像或在塔內記錄有經文,而殷都安陽的文峰塔几乎為實心塔,不但內部空無一物,就是上人的通道也十分狹窄,很顯然,修建者在當初建塔時並不想讓更多的人登上這坐寶塔。
據傳,在清乾隆年間,時任知府黃邦寧打算重新修繕天寧寺。一日清晨,他來到寺邊的西營坑前,看見天寧寺塔的道影落在石橋之上,宛若一支毛筆搭在橋上,而這石橋好像成了一個天然的筆架。此景此情,讓黃知府認為,彰德府要出狀元了,也更堅定了黃知府重修天寧寺的決心。
天寧寺擴建完工后,黃邦寧站在塔內平台上,遙望南邊的孔廟,突然想起塔影宛若毛筆的事,他還認為塔應該代表古城安陽的文化高峰,從塔里走出后就在塔門橫額上題了“文峰聳秀”四個大字,衙中人便心領神會,遂開始使用“文峰塔”之名。久而久之,安陽人就把文峰塔叫開了。
據說黃邦寧當時書寫此匾時是想借助文峰塔的風水,希望多出才子文人,多造狀元郎。塔名的更改雖說沒能造就出狀元郎,可對提升當地的文化品位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后來常有長輩帶著后生來到文峰塔前,諄諄教導一番,說一通學而優則仕的大道理。
此外,還有一些傳說在安陽廣為流傳,如神仙造塔、魯班造塔、孔玉祥“出賣”國寶等等 ,這些傳說,不但增加了文峰塔的名氣,而且還為文峰塔增加了几分神奇。
眾多未解之謎
這樣一座“怪塔”為什么能倒立一千多年呢?天寧寺的導游告訴記者,文峰塔牆體自下而上逐漸加厚,最薄的地方有兩米,最厚的地方達3米,除了中間一個有狹窄的通道供人們上下外,基本上為實心塔,這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這正是塔能“倒立”的基礎。塔體為磚木結構,為了透氣,在塔基的四周鑿有大小不等的孔,這樣的孔在當時可以加快塔的干燥速度。據導游講,石雕的耐磨性遠比磚雕好,正因如此,文峰塔才成為無價之寶。顯然,塔是經過精心設計而建。站在塔頂舉目遠望,可以俯瞰殷都古城原貌,這樣一個曆經千年的古塔現在仍能將古城盡收眼底,不能不令人佩服當時設計者的遠見。
文峰塔由何人設計,由哪些人承建,建塔之人為什么要出格“作秀”,建這樣一座“怪塔”呢?曆史上沒有相關記載,據說是為了看風水與天文現象。據當地專家講,也許這將永遠是個謎,因為安陽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大部分地方史志在戰亂中被毀。留下的曆史文獻中關于塔的記載也是寥寥無几,在《彰德府志》中也僅僅提到几句。另一方面這座塔可能不是朝廷修建,而是由寺廟里的人集資所修,所以有關的史料更少。盡管文峰塔的身世還是一個謎,但安陽人並沒有因此而對其輕視。曆朝曆代官府莫不尊崇,平民百姓更是視若神塔。
塔內有無舍利或地宮呢?中國古代建造佛塔是為曆朝曆代的高僧大德們修建的舍利墓塔。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地方,為了紀念大德高僧們,部分建塔者在塔下建地宮,將高僧舍利、法器、衣物以及皇帝所賜物品一起埋入地宮,而文峰塔內無一尊佛相,也無一字經文,那么這個塔下到底有沒有舍利或地宮?目前,仍為不解之謎。
據了解,文峰塔、照壁、塔邊的石碑、彌陀龕和大雄寶殿下的台基都是一千年前留下的珍品。天寧寺外紅色照壁上的字,經過千百年的風雨侵蝕已經模糊不清了,在夕陽的照射下越發顯的古樸滄桑,而此時的文峰塔顯得更為佛光普照。如今,文峰塔留給后人的除了無盡的遐想外,就是也許永遠也難解的謎了。
已成當地“名片”
如果你在古城安陽轉上一圈,你會發現除了文峰塔,還有許多與“文峰”相關的內容,文峰區、文峰大道、文峰步行街,而以“文峰”命名的商家店鋪更是數不胜數。文峰塔外的步行街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築,高不過三四層,清新典雅,新穎別致,這些青磚青瓦使古都顯得更加古色古香,韻味十足。如果黃邦寧在世,說什么他也不會想到他這一題匾倒題出安陽的一道風景。如今,文峰塔已成為安陽的一個文化品牌,成為殷都人向外傳遞的“名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