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8-2-8
|
作学问不是我的专长,伏案写作更不是我的擅长,既没有特别的爱好,更没有特别的技能。平凡的喜怒哀乐,就是我的所有,所以我踏实的很,也充实的很。打一出生到我十九岁,上了十二年的学,在当兵的二十年里又累计上了六年的学,可谓是把学上的“金光灿烂”。遗憾的是老师教给我的东西,我会的不多,忘记的不少,有印象的也就剩下隐隐约约的三个字:第一个字想不起来是什么了,因为好多年以前老师说“你学走了,不会用,还不如留下来让我教给别人”所以老师又要走了;第二个字我是下了功夫学了的,可是还没学会,只知道那是一个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别的就一无所知了;第三个字,说出来真是汗颜的很,由于出生在上一世纪“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自个儿天天肚子闹饥荒,没办法,早就把它当做馍馍吃下去了。庆幸的是我还能写出来自己的姓名和区别男女。
感谢我的父母和大家的父母一样的伟大,给了我一个健康而完整的躯干,小嘴没有“三瓣”,喉舌还能发出声来。仰仗父母、亲朋好友、同学、战友和同事,多多少少的还学会了在生计中不能不说的话。好听的话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好听的话我不清楚是什么味道,好在项上的“总部”不算太钝,于是依样学舌得来的,还能一一记着。有趣的是大多的情况用学来的话套上自己并没感觉到有什么不对,于是乎,大半个人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走了过来。所以,生活踏实而清贫,充实而苦涩,虽功不成,名不就,无力济人更无力济世,但理想和信念还是蛮大的。
说话这事,谁不能说,谁又不会说,我既没研究更没探讨这个问题。只是简单而复杂的经历,给了我无数的教训,从中参悟了一点肤浅的心得,想与我的新朋友交流一下,如有不妥,还敬请给予指正。 前 言
闭嘴张嘴无非是不出声和出声,不出声和出声的区别在于说没说话。若是不出声不说话闭着嘴,自然没有人能知道你在想什么、想要说什么或是想要做什么,一般没有说话障碍的人一辈子怕是闭嘴的机会并不多;若是张嘴出声说话,接受对象则让你闭嘴,或者是闻而不见,或是极力反驳,那就得考虑一下自己说的话了。因此讲究说话的技巧和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它是用声音直接来表达和诉说人们的思想、感情、心里活动等,说的明白一点,说话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语音交流,它是利用人的听觉系统而区别于利用视觉系统的手语和肢体语言,它的特点是直接、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想让说话获得效果,就得让说话的三要素即语言、表达主体和接受对象同时具备,否则就不会达到目的。人生来就具备说话这个功能,不管是尚未识字的小孩子,还是肚子里装有不少墨水的学者,即便是聋哑人也尽其所能的想用喉舌在接受对象面前表达自己。至于利用手语和肢体语言,那是不得己而选择的第二种交流方式,而且使用的人群还在少数。
人一生下来,父母就想着法儿让学说话,上学后跟着老师学说话,踏入社会后跟着别人学说话。听别人说话和说话给别人听,这是人一辈子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有的人就是睡觉的时候还在说着梦话,可是说话这么平常的事,有的人一辈子也没学会,有的人虽然会说,但说的不是人们爱听的话,有的人则根本就不会说话。
说话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它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和一个人的语言基础、表达能力、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观察判断能力等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说说话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是一个人生存必备的基本技能,一点都不过份。有的人可能说,说话就是张口道来的事没必要大惊小怪的,也没必要抠那个字眼,更没必要把他拿出来说事,其实不然,现在好多人正因为不注意说话的方式、对象、时机、语气,才使得好多该办的事没办成,该进步的时候没有进步,有的事做成功的时间往往比别人晚很多,甚至有的人和感情甚笃的好朋友反目成仇。说话能有这么多的说道吗?是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真实存在的。试想一个人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讲出来,那他一定在社会上交际的朋友不多,要是一个人经常用刺激的语言把要好的朋友都气得扭头走开,那他还有立足的空间吗?记得有一句古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就是说的这个理吧。所以学会说话并不是一件小事。
说话要说的明明白白,透透彻彻,既要体现水平,还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那就得注重平时的语言积淀,还要不断提高观察力和判断力,所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在什么时机说什么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那不是一两天的功夫,仅鹦鹉学舌和看上几本书是远远不够的,仅能张口和仅能出口成章那也是不够的,说话要达到让人听到很亢奋很受用这一境地,不管什么人从出生到老去始终都要学的,要不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说出来的话会很落伍的。领导者或是想成为一名领导者,一定要把自己的说话水平提高到相当的程度,若是说话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那一定是做不来领导的,即便是做了领导,也是一个不合格的领导者。
说话的语气、腔调、用词、表情、动作和接受对象的水平等都和交流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说话时不能刻意的去伪装和套用某一模式,但也不能信口雌黄。所谓话到嘴边留三分,就是指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有遮掩,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不能说过头的话,“祸从口出”的古训要时常记在心上。说话时的语气既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阿谀奉承,要温文而雅,吐字清晰,速度适当,表现得很有绅士风度;所谓腔调就是说话时要音准腔正,声调柔和而富有感情,既不能破着嗓子喊,更不能象蚊子哼,字正腔圆才有磁性,接受对象才乐意听;用词是否正确能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如果用词不妥当,不仅表达不了自己的真实意思,还会影响交流的质量,同时还要注意交流对象的文化层次,要尽可能的用通俗的词汇表达和评价事件,用华丽的语言谈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表情和动作是让说的话更为生动的一个表达,更能渲染气氛和引起接受对象的注意,那么声形并茂的说话,既能排解说话者的窘态,又能使得说话的环境更为活跃。
总之,话一出口,就要展现你的个人能力、水平、素养,充分的展示你的个人内涵,话要说的到位、得体、妥当、明了、站得住脚、担得起责任,不能让别人听起来别扭,更不能引起别人的反感而让你闭嘴,因而要不停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第一部分 说话的技巧
要让说话不失"分寸",除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说话时要认清自己的身份。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这种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里,对子女来说你是父亲或母亲,对父母来说你又成了儿子或女儿。如用对小孩子说话的语气对老人或长辈说话就不合适了,因为这是不礼貌的,是有失"分寸"的。
第二,说话要尽量客观。这里说的客观,就是尊重事实。事实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有些人喜欢主观臆测,信口开河,这样往往会把事情办糟。当然,客观地反映实际,也应视场合、对象和表达方式。
第三,说话要有善意。所谓善意,也就是与人为善。说话的目的,就是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难消。”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把握好这个“分寸”,那么,你也就掌握了礼貌说话的真谛。
希腊有一句民谚说:“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而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中国人则流传着“言多必失”和“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样的济世名言。这些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建议:在个别交往中,尽可能少说而多听。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喜欢多说话,总是喜欢显示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好像他博古通今似的。这样的人,以为别人会很服他们,其实,只要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会不以为然。更聪明的人,或者说更智慧的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自己要是多说,必然会说得多错得也就多,所以不到需要时,总是少说或者不说。当然,到了说比不说更有效时,我们一定要说。
当然,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大多数事情,说了比不说更有效的并不多。如果只是泛泛之交,那么随便聊聊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可是,你要是把对方当作一个坦诚的朋友来对待,并要进行深交的话,那就不要什么都谈,否则会给你带来很多人际关系上的麻烦。任何人说话说多了后,就难免会有水分,就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掩饰自己或因为需要而“骗人”,而骗人的东西,往往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因此,说得多漏洞就多错得也多,一般少说或者不说最为妙,非真的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