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8-8-2
|
2009年将实行成品油费改税,10万原养路费稽征人员的安置问题成了关注的焦点。有消息称这些编制内的事业单位人员,可通过单独公务员考试“在交通系统内部消化”,消化不完的,可分流到税务部门。
从法律上说,事业单位人员应该实行聘用制,不拿“铁饭碗”,没有终身性一说,当然会有“下岗”。但作为此次改革设计者的有关部门,却没有“解聘”这根弦,不是去做“下岗再就业”工作,而是把“保稳定,保就业”偷换成了“皇粮职位终生制”。这种理念指导着稽征员的安置——让吃皇粮的继续吃皇粮。
改革之初,我国事业单位和政府、企业一样是实行“铁饭碗”的;改革后,国家在企业中推行了劳动合同制度,由1994年施行的《劳动法》调整;对国家机关公务员的管理通过立法加以规范,最终于2006实施《公务员法》。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仍在原来制度的基础上运行,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低,因人设岗,冗员众多,死气沉沉,改革进展相对缓慢。
为了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2002年国务院要求事业单位逐步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的转变”。到2006年底,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51%。2007年12月,当时的人事部部长尹蔚民称,争取今年在全国基本完成聘用制推行工作。
事业单位聘用制就是“按照岗位的职责,聘用工作人员”,签订一定时限的聘用合同,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取消终身制,提高效率。2005年人事部印发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范本)》中规定聘用合同终止的条件有:合同履行到期;事业单位被依法撤销等。既然养路费稽征部门将被撤销,那么事业单位员工的聘用合同当然也要被终止。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第96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的劳动关系,除法规另有规定的外,适用《劳动合同法》。可见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人员与单位签订是一定年限的“劳动合同”,同样有履行期满、解聘、不再续聘、“下岗”的问题。这在企业是很正常的,而在事业单位中 “招聘容易解聘难”却是普遍现象。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内部人利益阻碍改革,部分既得利益者不愿放弃自己的利益,全社会却要为此付出巨大成本——养路费没了,稽征员却还要吃皇粮。
稽征员的安置是一个民生问题,老百姓拥护国家保障全体国民充分就业的民生举措,问题是稽征员的“下岗”问题,和普通职工失业、农民工返乡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关部门有没有放在同一公平层面处理,存不存在“亲生的”、“捡来的”,体制内外的区别?传说中的“改革的阵痛”,为什么痛不到有些人头上?这事关改革的公平和正义,事关百姓对改革的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