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经济 感情 创业
查看: 24|回复: 0

“隐身”社会,地震孤儿方能正常成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30 20: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全国各地的人们表达领养地震孤儿的强烈意愿之际,一位在唐山大地震后被亲戚收养的唐山地震遗孤在博客中提请大家冷静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正有能力抚养受过巨大心理创伤的孩子?这些创伤可能会让他们敏感、固执甚至容易仇视。(据《中国新闻周刊》)
  这的确是热血激情中的一个理智提醒:领养地震孤儿,必需要做好面临困难的充分准备,要考虑到:这些孩子一生都有可能面临巨大的心理阴影;在新的家庭中,一些孩子可能还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或是长期背负报恩的压力。热情过后,每个收养家庭都需面对各种现实的生活问题,或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或与孤儿性格不和,或有了自己的孩子,那么,是否还能对孤儿视如己出,充满爱和耐心?
  对于地震孤儿将来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不必过分夸大,也不必因噎废食地放弃家庭收养,但作出适当的估计和提醒是必要的。


  唐山地震产生了4204个遗孤,石家庄和邢台建立了育红学校,集中安置他们。但调查表明:封闭型集中安置,导致他们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同时也缺乏家庭观念。从物质供应到就业,都是国家全包,也导致部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进取心不够。在对1008名孤儿的调查中,有74.2%的人只有初中甚至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早恋则占42%;乃至于法律和道德上对他们都比较宽容,小偷小摸也被宽容;失去父母后的自卑、封闭、缺乏社交,降低了唐山孤儿的社会自信心。
  这说明,集中收养可能面临巨大的难题。而封闭、自卑等心理问题,不论是集中收养还是家庭收养,都同样存在,只不过集中收养时没有与家庭成员的“磨擦”,使之更多地处于“隐而不发”的状态。
  唐山地震后对孤儿的集中安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比如那时绝大多数家庭孩子多,且物质匮乏无力收养等等。今天,在社会条件已经完全允许的情况下,让孤儿“隐身”到社会,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应该成为孤儿抚育的主要方式。
  这里的“隐身”,除了家庭式收养,也包括不被社会所打扰,安静地生活。据报道,在西安接受治疗的小郎铮近日因为看望的人过多,出现烦躁情绪,不愿说话。新华社记者在济南接收灾区学生的医院以及学校也发现,有的学生因为探望的人太多,反而封闭自己。总之,促进其心灵健康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把孤儿当孤儿看。
  无论是领养父母,还是民政福利机构,还是社会其他组织和媒体,自始至终,不要把对这些孩子的同情和怜悯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来。不要把孩子想像得那么脆弱,要让他们承担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作为一个正常孩子应有的一切责任和义务。须知,以同情和怜悯为基调的爱心更多的是“施舍”,不是平等,它反而容易伤人,也不易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领养家庭、社会各界和媒体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就把真相告诉他们(特别是他们原本就知道真相的时候),不必隐瞒和说谎。此外,社会各方,不要总以轰轰烈烈的示爱方式对孩子刺痛伤害、让他们一遍遍回忆不堪回首的往事。
  在这个问题上,有关部门不可轻率为之,需要依据科学标准评估领养家庭,根据不同孩子的个性,挑选出最适合的家庭;还有必要对领养者进行专门的心理干预培训。换句话说,从地震孤儿到正常人的道路有多长,取决于社会把他们由“地震孤儿”视为正常人的心理距离有多长。让孩子与其他成员亲密无间共同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联系|小黑屋|手机版|Feed|Archiver|我看

GMT+8, 2024-10-28 06: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