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8-2-2
|
热播影视剧《潜伏》刚刚过去,央视主持人方静就深陷“间谍门”,情节可谓跌宕起伏:6月9日,前央视主持人阿忆在其博客中爆料,称主持人方静因涉嫌间谍罪正在接受调查。此后,方静作出回应,称自己一切安好,并要诉诸法律保护合法权益。6月13日,阿忆再次更新博客,否认自己说过方静是间谍。当然,这其间阿忆的邮箱也曾被黑客侵入过。
方静是不是间谍,阿忆说了不算,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不是反间谍机关,要不然我们早就相信他了。但有句古话说得好:无风不起浪。生活的经验也总是告诉人们,这个社会真与假共生、善良与丑恶并存,在真相大白之前,“宁可信其有”也并非错误。
当然,我们无意聚焦于两个主持人之间的口水战或是是非非,那很狭隘。盖因“间谍”这个词汇中,本身就包含着公共议题的元素,间谍案事关国家安全的高度,我们每一个人当然有理由关注。
因而,发端于两个人之间的一场私人口水战,已然成为一个严肃的公共话题后,就势必绕不开公众知情权的满足。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相对于知情权,公众却一直在猜测,更多的只是迷糊。随着国家军事发展的逐渐透明化,我们确实不清楚身处那个万人羡慕的央视主持人位子上到底能否谋取军情?如果能够,又能谋取多少?况且,按说军人本身就肩负着保密之责,恐怕不会轻而易举地告知他人军事机密而让自己背负上“泄密”之责吧?还有,如果一个主持人真是间谍的话,是不是一桩间谍案背后起码也暴露出了相关单位疏于管理的失责?照此推理,还需要加强安全保密才是……
在真相未明之前,这所有的疑问,就是一个个现实谜团,所有的信息也都真真假假。更加离奇的是,“方静间谍门”目前正呈现出某种 “爆料—反击—改口—X”的越来越娱乐化的炒作模式,我们当然不希望动辄有人便拿间谍做炒作噱头,虽然选择时下最为热门的“间谍”素材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由此,抛开“方静间谍门”本身的真假而言,我们还需要反思的是,在这个传播方式多元化的时代里,信息不对等极易造成公共事件的扑朔迷离,在这种畸形的信息格局中,刺激公众的好奇心,误导甚至浪费有限的智力资源挖空心思去寻求真相,就难免陷入公共人物有意无意设置的“信息黑洞”中,这才是公共人物对于自己所应扮演的公共角色的最大的无视和偏离。
不管“方静间谍案”最终走向何方,当事人的“自证清白”与“道歉”显然已经不足以驱散公众心头所有的疑云,而只有来自官方的权威消息才是掷地有声的“定论”,否则,随着这个公共话题一天天的延续,受损的将不单单是当事人的隐私与名誉,还包括相关单位的声誉与形象。所以,于这个大众传播的时代而言,信息强者的沉默,权威信息的缺失,无疑变相强化了小道消息、流言与谣言的横向联合,说到底,“方静间谍门”的最大受害者是谁?是我们这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因为,我们可以是影视剧《潜伏》的观众,却本不该被置于“信息盲区”而事实上沦为现实版《潜伏》的群众演员。
个评//央视和方静本人都有义务将真相公之与众。而不能闪烁其辞,避重就轻,要把广大民众的疑虑说清楚,讲明白。不能这样草草收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