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经济 感情 创业
查看: 97|回复: 5

经济触底反弹?中国内地智囊分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30 14: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文汇报报道,国际金融危机仍继续深化,但中国经济近期却透出丝丝暖意。不过,不少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反弹前景的看法,存在分歧。有专家担忧,目前以4万亿元政府投资为代表的经济刺激计划仍难根本扭转中国经济的下滑势头,反而在短暂回暖后再次滑入萧条轨道。经济学家建议,政府应在稳定就业和扩大消费上“花大力气”,大力推动社保福利、收入分配、价格及市场开放的改革。人们注意到,多项经济社会改革正在政府推动下于今年悄然提速

  近一时期以来,特别是今年前2个月,在一系列政府刺激经济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显现回暖迹象,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触底开始反弹?   

缺乏新动力 经济反弹或难持续   

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斌看来,这种反弹恐会难以持续。反弹只是对前期过度下滑的纠正。“这种纠偏行为一旦结束,经济增长缺乏新的动力,所谓的反弹就会结束。”张斌说,对过度调整行为的纠正,加上政府投资的作用以及信贷的快速增长,在短期内将带来投资、GDP、部分行业利润和大宗商品方面经济数据的反弹,而就业会依然面临严峻考验,出口也不会显着好转。在短期的经济反弹之后,中国经济可能会进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张斌认为,“外需和房地产投资这两个在上一轮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主角的两大力量都没有起色,国内消费受制于当前的收入分配格局难见曙光,财政刺激方案又不可能马上见效,而且财政政策究竟发挥多大作用也不能确定,中国经济何来反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单靠投资,很难阻止经济惯性下滑的趋势。在他看来,与亚洲金融风暴相比,政府及政府直接控制的国有大型企业在社会资源中的比例已经从50%以上下降到30%。再加上没有真正有效益的项目去吸引,用30%的政府投资带动70%的社会资金,难度很大。

  破体制瓶颈 多项改革进一步提速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研究员王小广也提出,单靠投资拉动,解决不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如果不解决消费和储蓄结构失衡问题,等4万亿元花完了,对经济的带动效应没有了,中国经济将来可能又出现新的萧条。”   

因此,对于拉动内需,巴曙松认为应有新思路。一是要稳定就业,二是要刺激消费。张斌更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关键归纳为三方面的改革:一是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在总支出中,政府应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二是推进医疗、教育、交通、通讯、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建立健全汇率、利率、资源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事实上,中央在扩大投资直接刺激经济的同时,已经出台或酝酿启动消费内需的多项政策,并推进诸项改革以打破体制瓶颈。据悉,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最近举行,多项改革今年将进一步提速: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激发市场投资活力,企业投资审核权利进一步下放,需要政府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可能减少一半左右;市场准入将进一步放宽,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改革,深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列入日程,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经济数据冷热不均
  
热  
 ■ 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上升3.7个百分点。   
■ 前2月新增贷款超过2.6万亿元   
■ 前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5%,有所回升   
■ 3月上旬全国发电量同比上涨1%左右。   
■ 3月A股沪综指持续上涨   

冷   
■ 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6%,为6年来首次负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5%。   
■ 前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创新低   
■ 前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7.3%,创7年来新低   
■ 2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2%   
■ 前2月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货柜吞吐量同比明显下降。   
■ 2月份出口下降25.7%,连续4个月下滑 本报记者   

专家:两大枷锁制约内需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内需不足、消费不旺的问题,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斌认为,制约个人消费增长主要有两个枷锁,一是钱太少;二是东西不好而且太贵。   

一是钱太少 二是货劣价贵   
所谓钱太少,张斌认为,在总收入的分配中利润和工资的分配比例出了问题,经济总收入中越来越大比例的收入形成了政府收入和企业利润,而且政府并没有把大部分收入通过转移支付用在增加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方面,而是被用于政府投资。   

这样的分配格局下,留给私人的可支配收入自然减少,即使总收入和经济增长很快,消费也不会相应增长,私人部门实在是钱太少,消费不起。而东西不好而且太贵,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交通、通讯和金融等一系列国有垄断的服务业部门。这部分服务占据了日常百姓支出的半数以上。   

刺激内需三宝:补贴 减税 送红包   

如今中国经济未稳,就业压力如燃眉之急。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认为,政府拉动内需的政策应聚焦“三宝”:补贴、减税、送红包,来直接拉动消费。“对城里人,要刺激股市房市;对村里人,要强制消费升级。”   

城市刺激楼股 农村消费升级   

金岩石指出,首先是直接补贴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的消费者。由于家庭消费率随收入增长而呈下降趋势,所以收入水平越低的家庭消费率越高,直接补贴低收入家庭自然就提高了全社会的消费比例。   
二是减税。金岩石认为,减税刺激消费的具体措施很多,以贷款买房为例,美国的做法是住宅按揭贷款所付的利息可以全额抵税,那么人们就会选择贷款买房。   
金岩石认为,最直接拉动消费的政策是第三招“送红包”。广义的“红包”政策包括定向消费补贴,比如中央提出的对农村实施化肥补贴、家电补贴等。

  周小川:中国经济复苏未明朗   

据中广网29日消息:正在哥伦比亚出席会议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周六指出,他仍未肯定中国经济放缓的情况是否已经结束。他敦促世界各国作出更大的努力,推行金融改革,应付全球性经济衰退。   
周小川在哥伦比亚麦德林市出席一个国际性银行会议及发表演说时称,他期望即将在伦敦召开的二十国(G20)高峰会议,会讨论金融和监管措施。   
周六的会议结束后,周小川被记者问到中国经济放缓是否已经结束,他回答道:“大家都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要视乎全球金融危机是否已经到了谷底而定。这是最重要的。到目前为止,情况仍未明朗,我们仍然不知道。”   

央行研究局局长:轻言通缩为时尚早   

据新华网29日消息:针对此前外界对中国经济日益面临通缩压力的看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是否出现通货紧缩不能仅看物价指数的变化,还要综合考虑货币环境和流动性的因素。   
由于货币政策带有传导效应,现在暴露的问题很可能是受2007年下半年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传导影响。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市场的流动性充裕,虽然物价指数走低,但轻言通货紧缩还为时尚早。   
他表示,央行手中的调控工具依然比较多,利率仍有继续下调的空间。   

三大阻力 经济难现V型反转   

尽管一些经济先行指标近期回暖,但多数专家认为,就此判断经济反弹为时尚早。归纳起来,今年中国经济反弹将面临三方面的阻力,短期内经济出现“V”型反转可能性不大。   

专家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反弹走势的阻力来自3个方面:   
一是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继续减慢。受去年内地股市大幅下挫的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减缓;随着企业经营困难增加和劳动工资成本的提高,就业增长也将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同时经济趋冷的苗头,将从多方面影响居民消费信心,进而改变居民的消费预期。   
“一旦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放缓,其影响会从终端需求逐步向上游产业传递,可能导致经济增长进入较长时间的调整。”国信证券发展宏观分析师赫凤杰说。   

二是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和企业投资可能趋缓。如果住房市场继续低迷,再加上银行惜贷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因现金流断裂而陷入困境,房地产业有可能进入周期性调整。今年投资增长有可能明显下降。房地产和企业投资是市场引导投资的主体,其中房地产行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五分一强,企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也较大。这些投资增幅下降将对全部投资增长将产生明显影响。   

专家:警惕经济走势成“W”型   

三是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可能继续降低。今年国际市场需求将进一步疲弱,而且美元也可能继续走弱,这些因素都会对出口不利。一旦美国经济出现更大问题并带动世界经济进入长期衰退,中国出口增长下降的幅度也将随之加大。   
赫凤杰认为,中国经济走出低迷关键还要看美国。如今,依靠内需拉动经济现在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投资方面,尽管信贷增长较快,但贷款结构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上,中小企业贷款还是比较难,大量贷款未必能直接给予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部长余斌表示,4万亿投资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由于政府投资刺激的不持续性,不排除中国经济在第四季度再现疲弱的可能性。他认为,因为这些反覆,未来中国经济有可能走出“W”型的轨迹。   

中国经济反弹将临三阻力   
■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继续减慢   
■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和企业投资可能趋缓   
■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可能继续降低

【后记】千说万说,老百姓手里钱多才是第一说!你,感觉到金融危机之下,自己手里的钱多不多?……




[ 本帖最后由 aaa008008 于 2009-3-30 14:1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0 17: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
一声叹息,用中国人民的血汗钱来帮助美国人维持他们的高消费!
和谐世界??














百度博客
网易博客
新浪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09-3-31 22: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囊团,何谓智囊团?2个不同集团产生的利益冲突,你损害了我的利益,我的智囊团会说不,相反,你的智囊团会说好!一个国家不可能照顾所有集团的利益,不同的声音自然会存在,我们只是圈外的人,看看就好,也许你会说我不负责任,可是试问这些集团受益的时候,我们真的也有受益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09-4-1 09: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有点晕!xiang@@

这些问题让”智囊“解决去吧!咱老百姓还得花精力好好过好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12: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为何屡屡误判经济形势?

中国拥有经济学家(或各种专家)头衔的人满山遍野,比野鸡都多,尤其有关部门豢养的经济学家(或各种专家),由于沾染上浓郁的权力色彩而屡屡误判经济走势,给经济决策造成了极大的误导。

  2008年9月之前,在次贷危机持续恶化,全球经济步入萧条状态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一直在延续控制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的错误政策,最终,使中国经济雪上加霜。原因是,没有分清楚,中国经济中所谓的流动性过剩,仅仅存在于虚拟经济中,实体经济尤其民营经济中其实是资金严重紧缺的。紧缩政策强力推行的结果是,实体经济进一步萎缩,大量企业尤其民营企业次第倒下,以至于上半年公布了6.7万家企业倒闭的数据后,下半年这一数据再不敢公开。由于收益下降,生存难以为继,实体经济中的资金进一步向虚拟经济流动……

  当次贷危机恶化,发达国家全面应对大萧条的时候,在权力部门羽翼下养尊处优的经济学家给政府的报告,仍然是:次贷危机在给中国带来机会,中国经济可以率先复苏。这种乐观的态度,最终影响了决策层,进而提出了今年第三季度复苏的不切实际的目标。随着形势的发展,决策者慢慢清醒过来,这一目标渐渐淡化下去,不再被挂在嘴边。

  在去年的文章和几次讲座中,我认为,如果处理不好相关问题,2009年,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全面崩溃的开始。笔者用语较重,意在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当时不少人嗤之以鼻,而现在,当危机压境,悲观的预期笼罩,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古语,才再次被人记起。

  人们很难弄明白,有关部门及有关专家,为何屡屡误判经济趋势,但是,透过一些细节,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3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月度经济形势报告。报告披露,2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6%,为2002年12月以来首次下降,并为自1999年6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同时,2月份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5%,为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并为自1999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统计局分析认为:“目前还不能判定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是不是通货紧缩,直接牵涉到相关政策的出台,这一判断关系重大。然而,有关部门轻松地就得出了“目前还不能判定出现了通货紧缩”,那么,什么时候能做如此判断呢?我相信,等到中国经济开始步入通货膨胀阶段时,这些人就会得出“中国经济已正式出现通货紧缩”的结论来。真的是雷死人不偿命。

  统计局专家的结论,源于两个依据:

  其一:价格指数双降,且跌幅较大,与去年指数较高的因素相关。这是一个客观因素。2008年2月份,CPI同比上涨8.7%,创下1996年9月以来11年的新高。2008年2月,PPI同比上涨6.6%,都处于高位。由于价格指数的增长,要与去年同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很容易得出CPI与PPI同比大幅下降的结果。据统计局的测算,2008年CPI对2009年2月的滞后影响约为-2.5%,即使今年2月的价格水平保持不变,仅仅因为去年同月基数高的影响,2月CPI同比就将下降2.5%。也就是说,CPI与PPI的同比跌幅存在放大效应。

  其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对通货紧缩的定义是:“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简言之,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经济学界认为,当CPI连续三个月下跌,即表示已经出现通货紧缩。目前,CPI才仅仅一个月下降,因此,国家统计局得出了“目前还不能判定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结论。

  经济学不是死的,人也是活的,但是,偏偏以死知识去套动态走势的这种死搬教条的做法,必然误判形势。

  尽管统计数据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其实早已进入通货紧缩周期,目前这一周期正在延续过程中。

  要判断经济是否出现了紧缩,并不一定需要CPI持续三个月下降,甚至,哪怕CPI一个月都还没有下降,只要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条件具备,且外部缺少短期能够改变这两大条件的因素,即可视为经济将步入通货紧缩阶段,更何况,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已经处于通货紧缩阶段。

  只有用这种方式研究经济运行规律,才真正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对决策也才有参考价值。

  其一,先看导致通货紧缩的需求不足的条件。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缺少一个强大而坚实的中等收入者阶层(这个阶层是最稳定的消费者),贫富差距日益明显。世行200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贫富差距程度)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使这个数据,也忽略了部分群体高福利与另一部分人数更多的群体保障不足的问题,如果加上这个因素,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恐怕还要令人忧虑。

  由于少数居民占有大量收入,而另一部分占大多数的居民,只占有少数资产或收入,使得我国的低收入者取代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者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是导致内需不振的根本原因——是民众实实在在缺乏消费能力啊!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变得更为悲观,更不敢消费。这意味着,导致通货紧缩的需求不足的条件已经具备。

  其二,我国的许多产品尤其是低附加值产品是严重过剩的——国内纳入国家监控的650余种商品类别,产能长期过剩的就有620余种之多。这种状况由来已久。那么,为什么过去这个因素没有导致中国经济步入通货紧缩阶段呢?原因是,外部需求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消化了相当一部分过剩产品,而当发达国家因受次贷危机影响,消费下降的时候,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就立即清晰的显现出来。

  很显然,早在2008年下半年(尤其2008年底),我国就已经开始显露出通货紧缩的迹象,正是由于忽略了这些迹象,没有作出前瞻性判断,使得相关的货币政策继续在针对通货膨胀下猛药,最终,导致下半年更多企业不堪资金短缺之重而陷入困境,中国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通货紧缩阶段迈进。

  我们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必须具有前瞻性,唯有此,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如果在经济已经显现出紧缩迹象时还在抑制通胀,在经济即将步入通胀周期时还在大力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可能加剧经济调整的痛苦程度,延长调整的时间,付出更高的成本。

  必须认识到,目前的消费低迷等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民穷,只有采取措施,促进民众财富的增长,加快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源性问题才能解决,中国经济也才能走出通缩,走出低迷,实现复苏的目标。

  有关部门及其豢养的经济学家,需要正视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去做学问,研究经济问走向,为决策层提供准确、正确的决策参考,而不是整天以与权力勾肩搭背为荣,施展溜须拍马之能,丧失知识分子起码的良知和风骨,忽略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沦为卑贱的奴才。(中国证券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09-4-1 14: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现在说触底为时尚早。中国经济主要靠加工制造业,而且大多是对外出口。目前对外定单大量减少,势必影响中国经济。房地产也是经济支柱产业,我们的房价奇高,存在不少泡沫;表现在老百姓买不起房子。这样房地产业也很难正常高速发展。国家投入的四万亿大多投向基础建设方面,短时间收效不大。拉动内需的动力是老百姓的收入提高,而这也不太现实,因此它只能有短时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联系|小黑屋|手机版|Feed|Archiver|我看

GMT+8, 2024-11-28 21: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