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nyyy 发表于 2009-11-7 18:20:31

李光耀“引美堵中”言论透露的对华戒惧心态

【新闻述引】“据美联社报道,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28日警告美国,称其若不继续参与亚洲事务,平衡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将可能失去全球领导地位。”他认为中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亚洲无可匹敌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打破亚洲地区的平衡关系。虽然中国坚持“和平崛起”战略,但中国的航母战略不会仅限于内海活动,中国并没有做好主导区域稳定与和平的准备。

    李光耀“引美堵中”言论,立即成为热议话题。网络舆论普遍认为:李光耀在东南亚国家中具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此番言论无异于号召东南亚国家紧随其后,联合美国共同围堵、制衡中国。

    从其时间节点上看,一是第十二届东盟10+3峰会刚刚落幕,二是APEC峰会即将在新加坡召开,三是奥巴马将于本月中旬对中、日、韩等亚洲国家进行访问。因而有理由怀疑李光耀借此营造舆论,影响奥巴马的亚洲及对华政策。“不必要”认为,李光耀此番言论在客观上将损害中国政治形象,但在主观上仍然基于新加坡未来前途的考虑。

    中国-东盟合作对周边东南亚国家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中国与东盟10+1合作机制,为中国参与东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凭借中国在资本、产业制造、国内市场等综合形成的巨大实力,对周边国家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中国一贯坚持睦邻友好、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周边的东盟国家也不会对中国产生敌意。

    从目前来看,东亚一体化面临着种种的障碍。从李光耀的言论中,也可以了解到新加坡的排斥心理。而东盟内部、及非东盟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与权利争夺,也需要时间进行协调与磨合。中国同样面临领海争端的难关;譬如在南沙合作开发方面,中国希望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而越南等国家始终把主权要求放在首位,也就难以解决与各方的政治、军事互信问题。越南、印尼都曾发生过官方或民间排华运动,排华理由就是华人对当地经济的垄断与控制;中国经济对东南亚地区的输出与投入,没有双方的政治与军事互信,是否再次引起类似问题,中国又如何保护国人、华侨权益,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的存在,中国目前在东盟合作框架内,应当说选择了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的合作道路。

    从当前合作领域来看,在第12届东盟峰会期间,中国承诺提供384亿美元,建立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库,提供100元美元建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基金,建立30万吨东南亚粮食安全储备;同时承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网络化交通建设,改善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相比其它参会各国来说,中国用更多的实际行动表达了睦邻、谐邻、富邻的合作诚意。在实际付出面前,必将逐步消弱虚无的“中国威胁论”蛊惑人心的市场。

    从当前合作区域来看,中国重点参与了次湄公河流域经济开发建设。目前,已建成全长约1800公里的昆曼高等级公路,极大地改善途经各国的物流条件,带动当地经济增长60%以上;签署了(中泰合作)跨湄公河大桥融资安排协议,大桥建成后,将继续延伸昆曼公路直至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同时,澜沧江-湄公河治理计划已初步完成,昆明至曼谷河运通道已经投入使用,并且中、泰之间已经建立了昆明-曼谷能源航运通道。

    同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规划,也是着眼当前实际,从边境开放入手,逐次推进、延伸,中国与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的经济合作,也必然随着自由贸易区的扩大,不断深化和加强。在可预见的未来,湄公河流域必将成为亚洲地区的又一经济热区。目前,日本、美国都纷纷步中国后尘,提出了湄公河经济开发计划版本,期望从这一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机会和影响。

    新加坡对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排斥与担忧

    1965年独立建国后,新加坡开始实施了一连串的措施,发展工业及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与开国元老李光耀推进的自由经济政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其总面积只有682.7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0万,不过是一个城市型国家。虽然在东盟国家中具有广泛影响力,但总体实力十分有限,无法带动整个东盟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关键得益于所处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之英殖民主义统治时期建立的港口城市地位,使之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商业、运输、通讯、旅游中心。新加坡经济产业比较薄弱,主要是服务业、建筑业、化工及电子工业;其中服务业主要包括航运、金融、通讯、旅游、商业等产业,收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

    从上可以看出,新加坡经济十分脆弱,如果其东南亚“经济中心”地位受到消弱,至少对其服务业将造成巨大影响。随着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程度的加强,特别是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庞大实力,及湄公河流域开发、自由贸易区建设等方面,都能够有效支持湄公河流域区域的经济发展,新加坡在此一区域的“中心”地位也将不复存在。此外,新加坡的化工支柱产业的是练油业,有世界第二大炼油中心之称。中国与泰国的能源合作,也有可能刺激泰国、马来西亚的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新加坡对此也并非乐见其成。

    因此,新加坡不期望中国主导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完全是一种自卫心理的反应,制衡中国的说辞,不过是以谄媚之言蛊惑视听。虽然新加坡是东盟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但目的是希望借助东南亚"中心"地位,促进新加坡经济的加速发展。

    李光耀之所以希望美国加入鸠山由纪夫倡导的东亚一体化合作组织,正是基于巩固和提高新加坡东南亚经济“中心地位”的考虑。因为,日本的版本,是一种泛东亚合作框架,如果再拉入美国加与,就可以形成日、美、印、澳联合力量,形成对中国的经济竞争优势,来自各方与流向各方的资金流与物流,绝大部分将通过新加坡这个“中心”辐射至东南亚地区。这样,不但可以排斥中国的影响力,而且能够使新加坡获得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导权”。当然,李光耀已经表明将“主导权”奉送给美国的意愿。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新加坡是从马来西亚分离出来的,独立后又加入英联邦,以寻求英、美势力的庇护;历史上与印尼也存在领土争端。新加坡一旦失去作为英、美利益代理人的资格,经济陷入倒退,就有可能面临国家主权问题的麻烦。李光耀认为,中国没有作好主导亚洲安全局势的准备,也表露出对中国维持东南亚现有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的意愿和能力的担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光耀实际上给中国提出了一个战略命题。

    李光耀言论对奥巴马的亚洲政策不具实际影响力

    李光耀的言论主旨体现在“制约与平衡”方面,目的是限制中国的发展空间,以维护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

    个人以为:我们其实不必过分在意他的谈话内容,而是要体察此番表白的心理背景。因为,美国从来没有放弃对华遏制战略,也没有放弃亚洲制衡政策,李光耀谈话对美国的政策走向不具实际影响力。

    实际上,奥巴马的亚洲外交政策基调已经成形,可以概括为全面接触、分类协作、巩固盟友、制衡中国十六个字。奥巴马上任之初,便宣示不再搞意识形态对抗;在亚洲的外交语言和动作,包括中美G2言论,要求鸠山确认美日盟友关系,提升印美军事合作层次,在东盟宣布“我们又回来了”等等,都基本反映了他的亚洲外交战略基调。其它的大闹剧也好,小动作也罢,都是技术层次的花招。

    那么,奥巴马究竟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在应对金融危机、解决朝核和伊核问题、处理中东反恐等方面,美国需要得到中国的配合和支持。短期内,美国不会在敏感问题上采取刺激中国的做法;而长远来看,中美关系的最终走向,决定于世界局势的变化,及中美实力的消长。因此,中国国力增长越快,中美关系就会越来越相安无事。最主要的是,精通国际平衡战略的美国十分清楚:世界不仅仅是中美二国之争。

    竞争是残酷而激烈的。从这个话题的分析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就意味着国际利益的相互让就与调整;不管中国坚持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都将存在着实力与利益圈扩大带来的国际疑惧和质询,除非中国自甘落后、拱手让出发展空间。但如果采取对抗政策,中国威胁论就会被别有用心的国际势力“坐实”,发展环境将会全面恶化。因此,“和平崛起”仍然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现实需要,但军事准备也必须伴随中国核心利益圈不断扩大。

    从相互照顾利益关切的角度出发,对于李光耀的言论,一是要正视他的担忧和顾虑,毕竟都是“各为其主”;二是积极沟通,消除猜疑,关键是相互理解和照顾;既中国-东盟合作将充分考虑新加坡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但决不以损失自己战略利益为代价,新加坡也必须支持中国参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利益需求。毕竟湄公河流域经济开发,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

    美国不会看不穿李光耀言论背后的真实想法,但借势强化与东盟国家、特别是新加坡的战略合作关系势在必然。不过,相比中国而言,新加坡的份量太轻了。美国已经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以维护亚太地区现存国际秩序;而中国的全球利益,也需要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保障。中美之间已经进入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协同阶段;因而,奥巴马对华政策基调不会超出“不公开对抗、不放弃竞争”的范畴。一句话,李光耀的言论并不能影响中美关系的大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光耀“引美堵中”言论透露的对华戒惧心态